知识分子舞蹈家:肖苏华的人生之路和艺术追求

  [复制链接]
查看3133 | 回复1 | 2014-11-30 15: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是北京舞蹈学院60周年纪念,为期一年的庆典与回眸还在持续中。值得一提的是,舞院老师中有一些舞蹈家的艺术生命其实是与北京舞蹈学院共生的,今年也迈入了花甲之年。这些舞蹈家都值得我们后辈重新认知和书写。其中有一位老师很令我尊重与敬佩,他,就是肖苏华老师。2014年也是肖苏华老师的从艺60周年纪念。肖苏华老师有一种“人生可以随时开始”的豁达态度,其实这也是一种生命哲理。他不仅有终生学习的习惯,更有不断创新,敢于从头再来的勇气。作为后辈的我们,能吗?敢吗?  本文应约发表于2014年《舞蹈》第10期,以下是全文
  知识分子舞蹈家:肖苏华的人生之路和艺术追求[1]
  慕羽
  (舞评人/舞蹈学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员会委员)
肖苏华
  并不是人上了一定岁数,他就“老”了。我有幸认识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舞蹈家,每每与他接触,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他有着年轻人般的执着与敏锐度,却又比年轻人豁达,敢于自省反思,勇于转型改变。他是肖苏华,北京舞蹈学院的资深教授。虽然他并不高产,作品演出场次也不多,但我更愿意将他看作中国舞剧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2014年盛夏的一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聆听他的艺术人生。肖老烟不离手,大概除了在家,就贪恋没有屋顶的那片天吧,因为抽烟可以不受约束。我很不喜欢香烟,这是一种坏习惯。但是我得承认,有一种状态我并不反感,就是看见一位艺术家不经意点上一根香烟,一根烟的时间就是一次短暂的释怀、放松与沉思。据说,吸烟的时候是一个人的心灵无意识张开的时刻,这种状态下的对话应该是轻松而真实的吧!肖老与我分享了他的许多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及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观,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位艺术家生命的多重维度。对他这样的艺术家来说,生活的阅历和生命的年轮不只增添了生命的“长度”,更有“宽度”和“高度”。
  在时间长河面前,肖老的舞蹈人生未走平常路,17岁才开始专业芭蕾启蒙;50岁才开始学习舞蹈创作;60岁才转行现代舞理论与实践,如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而且富含生命的积淀。在中国舞剧创作领域,舒巧、肖苏华应被看作是打开了中国舞剧现代性创作先河的编导。不过,由于舒巧过早地“封箱”,年逾古稀的肖苏华就成为了老一代编导中最具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生命的宽度在于视野,见识广了,心胸也会敞亮。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视野在哪儿,艺术观就在哪儿。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发展并不均衡,美术界在跑,戏剧界在走,而主流舞蹈界则在徘徊。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年的封闭与其后的误判,以及与国际舞蹈创作观念的滞差造成的。是创作就要有所超越,肖老最可贵的一点是,在我国创作界,他虽是极为少见的通晓中外舞蹈创作理念的艺术家,但他并不仰视或平视前苏联大师或西方大家,从“交响编舞”舞剧理念的推行,到“当代编舞”意识的重新建构,他尽可能地去做到自身视野的超越,创造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说,如果视野仅停留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或追随,那我们的艺术思维永远成就不了创新。可以说,“现代”不只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精神。
  不仅如此,肖苏华是中国舞蹈界少有的具有知识分子情怀的艺术家,这才是我最敬佩他的原因。从他的《红楼幻想曲》到《听说爱情回来过——白蛇后传》,我感受到了一种知识分子不断追寻的人生思考,一份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社会批判与责任。知识分子情怀是一位艺术家生命的高度,这种“忧思”和“反思”大多苦闷而漫长,不是为了袒露自我人生伤痕,而是体现出了社会忧思和自身诘问。这是中国舞蹈创作中弥足珍贵而又普遍缺失的,因此中国舞蹈创作在整体上尚未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艺术家拥有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技艺精湛、满腹经纶、学贯中西,也不等于就拥有了知识分子情怀。舞蹈界,很多人多产高产,也只擅长于抒发情感、宣泄情绪,缺乏对世事独立的体悟,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守望。其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有人在,其作品往往周旋于好看与政策之间,迷离于流行与时尚之间,不过是赚取“眼球”的玩意儿,或是捞取“政绩”、“业绩”的资本。恰如曹禺在80年代初所言,很多艺术家总是在创作那些“合槽”的东西[2]。这么多年过去了,“槽”在不断地变化,但“合槽”的思维和动作还是那么合拍。
  肖苏华通过二十余年的艺术表达和编创教学,不断更新着自己舞蹈自省的方式,使其传达得更为深刻。他执着于国际语境中现代舞剧言语智慧的开拓,又找寻着合乎中国观众鉴赏习惯的“舞剧叙事”方式;他对人生命题的舞台探索,体现了几代中国人生存的现实选择和终极价值的深入思考,其作品的艺术高度应该得到中国舞蹈界和文艺界足够的关注和探讨。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