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艺术考研 发表于 2021-4-29 14:42:09

设计考研知识点之青铜器篇

                                                                                                   

● 考点分析●考题类型:填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关联考点:后母戊鼎、四羊方尊、莲鹤方壶、饕餮纹、失蜡法、金银错
●青铜器简介●所谓青铜,主要是指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它与纯铜相比,熔点较低、硬度较高,因而具有较好的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用青铜材料制作的器物,被称为青铜器。
●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夏代至早商时期这个时期,青铜器还处在发展初期,青铜器的制造处于物质需要,主要是实用器皿、工具和兵器。
殷商到西周时期这个阶段的青铜器的功能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化、伦理化的色彩。殷商社会,以祭祀作为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祭祀对象非常广泛。贵族阶层对天神、鬼神和祖先的崇拜,达到了极端狂热的程度。与这些活动和环境相适应的盛放祭品的器皿随之产生。殷人设计的祭器,离不开实用器皿的蓝本,而着重加强造型的体积感、量感和力度,并突出造型的个性化和神秘感,而且制作得异常精致,以此满足宗教崇拜的精神需要。

后母戊鼎
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在河南省安阳市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堪称世界之冠。

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西周取代殷商之后此时,人们对神与人关系的认识逐渐明智一些,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西周的祭祀活动,逐步地发展成为一种比较理性的,包含了亲亲尊尊等丰富的伦理意识和等级观念的礼仪性活动。
西周青铜器的设计主流突破了祭器的局限,逐渐形成了一个渗透到周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礼器系统,主要用以“明贵贱、辨等列”,权贵们把礼器视为显示自己贵族血统和权力地位的标志物。西周礼器仍然以精神功能为主,许多礼器铸有长篇铭文,成为国家重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鼎内壁铸有近500字的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开始朝着以符合人的实用需求,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传统青铜器的造型和成型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以前所没有或少有的实用品种,如镜、灯具、熏炉等,大量生产制造出来。

莲鹤方壶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造型灵动。
●青铜器的成型工艺●各个时期的成型工艺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各个时期的造型产生了直接影响。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成型工艺主要采用泥范铸造的方法,其基本程序为:制模、塑出纹样→翻制泥芯→范芯自然干燥和高温焙烧并经修整→范、芯的组装和糊泥→烧铸铜液→出范、出芯、清理→加工、修整得成品。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成型已经广泛采用分模分铸、分铸嵌入和分铸焊接等工艺手段。这种工艺进一步发挥了母型的作用,使产品趋于规格化、通用化,产品的个性减少,共性增加,体现了一种新的技术美,而且节省工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可以成批制作。
失蜡法: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也称蜡模法。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然后在模型内外敷泥,成为泥范, 再制为陶范,最后再浇入铜熔液进行铸造,蜡则熔化流失。蜡模比起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失蜡法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
●青铜器的装饰设计●商代、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题材可分为动物纹、人物纹、几何纹三大类。而动物纹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想象构成为主,变形奇异,富有神奇色彩的神兽纹,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一种是比较写实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纹,如鱼纹、鸟纹、龟纹、牛纹、象纹、虎纹等。
饕餮纹
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而且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 文化玉器上。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鸟、鱼、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装饰方法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样题材、装饰构成和表面加工都产生了崭新的风格。装饰纹样题材中蟠螭纹和蠕虺纹比较流行,还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风貌、表现时代精神的装饰题材,如采桑、水陆攻战、弋射、宴饮歌舞、车马狩猎的画像纹。纹样构成出现上下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构成。表面加工的新工艺有线刻、镶嵌、金银错、鎏金等。
金银错: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装饰手法:镶嵌法、涂画法。装饰题材和内容:铭文、几何纹图案、动物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设计考研知识点之青铜器篇